中央明确!“零碳园区、工厂”建设潮来了!

栏目: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4-12-23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
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2025年将迎来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建设风潮!

      零碳园区就是要园区运营过程中包括范围3(价值链上下游各项活动的间接排放)的碳排量全部中和,实现净零排放,为用户提供零碳的产品和服务。 

     值得指出的是,园区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设计建造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碳排放管理应分开,建造阶段零碳排放基本上短期内没有做到的可能,另外,存量园区数量更多,我们所指的零碳园区应该将生命周期范围确定在运营阶段。


一、零碳(碳中和)的定义

碳中和更确切的定义是碳净零排放,碳中和并不是不可以产生碳排放,而是要实现净零排放。净零排放就是一个组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实际的碳排放,如果通过碳汇手段,从空气中吸掉相同的碳量,就是净零排放,就是碳中和组织。如果愿意出资在碳市场购买“真负碳”抵消中和掉,也可以达到碳中和组织。碳中和 = 碳排放量 - 碳汇量 = 0

二、当前的组织碳中和范围和标准

按目前通常惯例,一个组织的碳排放分为范围1(scope1)排放、范围2(scope2)排放和范围3(scope3)排放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区别如下:

0002.png


因为范围3的排放涉及太多外部数据,目前社会还没有建立合格全面的碳足迹数据库,管理起来难度巨大,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组织在核算碳排放时并不会核算范围3的排放,但一些拥有多年碳管理经验、高要求的组织也会将范围3排放纳入到管理范围以内。

所以,假如一个企业宣布将在某某年实现碳中和而不附带排放类型说明,那么这个碳中和目标就存在一定的歧义。

很显然,我们非常需要进行一个国际统一的碳中和组织标准。如果一个企业宣布只对范围1、范围2实现碳中和,对社会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能会存在某个企业实现了范围1、范围2的碳中和,但对外提供的产品的碳含量比别人家还高,因为它对前端的供应商没有足够好的碳管理,采购的供应商的物料配件是价格低、碳排量高的,这样宣布某个范围的碳中和就没有任何社会价值,且形成严重的社会误导。全社会每一笔交易采供二方之间产生碳排放值流转进行了记录(碳足迹),每个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累积完整的碳排放量进项和销项的数据,国家通过立法明确:组织应担责的碳排量= 碳票进项 – 碳票销项今后国家通过碳税和碳市场对碳定价后,碳价会进入到产品的总价中,碳费会成为商品总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零碳产品意味着企业前端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的碳排量全部被中和,在前述碳排放范围表中要包括范围3。在目前的情况下做到还是相当困难的,但目前一些雄心勃勃的高科技的零碳目标是按此设定的。

三、零碳园区定义

零碳园区就是要园区运营过程中包括范围3的碳排量全部中和,实现净零排放,为用户提供零碳的产品和服务。园区的碳排量来自于哪些方面?范围1:园区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园区拥有的燃油车辆等范围2: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企业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范围3:其它间接排放,因园区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物业运营、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购买设备、办公室装修、办公耗材等)所有前端供应商产品中的碳排放。园区内入驻企业消耗的交通能源、购买的产品中碳排量应该不包括在内。是属于园区入驻企业的碳排量范畴,对园区企业采用零碳管理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这样看,因为要包括管理前端供应商产品的碳排量,实现零碳园区并不容易。好在一些大的园区是可以实现一些碳汇的,可以进行一些抵消。四、园区可以实现哪些碳汇?(一)绿化:植树造林有碳汇作用,改善园区生态环境,一棵成年树木一年能从大气中吸收超过21.8KG二氧化碳。这个量不大,但仍值得提倡。有的组织在西部荒漠地区大批植树,这个量就大了,用来中和本组织的碳排量。(二)专业的吸碳项目:建立一些小型但高效率的生物吸碳项目、CCUS装置。如将部分建筑外墙悬挂有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每年藻类产量达200kg,每公斤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约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废气。有一点值得提出,目前的CER、CCER碳减排信用指标不应该成为当前企业碳中和标准冲抵标的。这些碳信用指标并没有真正从空气中拿掉一吨CO2,而是已经过时的政府减碳技术的激励机制,与碳中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五、零碳园区实现之路新建园区从规划设计开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园区规划,是最主动的、最有可能实现的。很多碳减排的方案和措施在规划设计阶段是最容易实现的。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零碳园区:(一)能源方面:尽量高比例使用再生能源使用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小型风力发电设施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用于园区生产运营。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有沼气热电联产及热泵系统,并配有储能电站、储热储冷装置,满足园区的供暖、制冷和供电需求。(二)建筑方面:尽量降低能耗,提高能效采用节能保温材料、遮阳板、三玻窗等节能建筑技术,所有新建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并获得LEED铂金级别认证。园区建筑都安装智能电表,并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进行集中控制。(三)交通方面:电动化园区内交通工具尽量全面电动化,配置足够电动汽车充电站,可建立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中心。充电电力来源为风电和光电,电池存储设备由退役汽车电池组成,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可智能调控。园区还配有无人驾驶汽车、电动观光车、共享单车等。(四)碳汇方面:多增加创造碳汇项目大量植树造林,可在园区内园区外规划造林抵消园区碳排放。部分建筑外墙悬挂有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每公斤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约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废气。藻类还被提取加工成绿色粉末,作为营养添加剂用于化妆品和食品工业。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碳市场购买负碳产品进行碳中和。与自己的碳排量进行对冲清缴,实现碳中和。(五)管理方面:园区全面实现数字化精细管理能源管理:通过部署EBO楼宇运营系统、PEM电能管理系统以及EMA智能微网系统,实现源(风电、地热、沼气、光电)、储(大容量电池、电车储能、储热)、荷(热、冷、电负荷)间的有效协同,提高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运营和物业管理:实现园区内各项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减少无价值耗能运营,减少能源浪费,减少人力投入

很多地方、行业机构也组织编制了碳中和园区的相关标准:

1)《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

2022年1月24日,由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制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全面梳理分析了零碳智慧园区发展的内涵、架构、核心场景和建设路径,分享了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未来零碳智慧园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0003零碳智慧园区2022白皮书.jpg

2)《零碳工厂评价规范》

2022年6月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归口管理的《零碳工厂评价规范》(T/CECA-G 0171-2022)团体标准整正式发布实施。 成为全球首个“零碳工厂”完整、可量化的建设标准和评价细则。为解决企业零碳工厂建设的痛点,填补标准上的空白。本标准在温室气体核算要求上参考国际标准ISO 14064-1:2018以及企业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考虑了范围三间接排放的核算,从而科学地将零碳工厂分为Ⅰ型及Ⅱ型两种类型,其中Ⅰ型零碳工厂针对范围1、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实施零碳工厂策略;Ⅱ型零碳工厂针对范围1、范围2、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实施零碳工厂策略。这样的分类顺应国际标准的发展以及科学碳目标SBTi、CDP碳披露等国际有影响力的机构的要求,具有前瞻性,并适用于全行业制造型企业。

0004团体标准.jpg

0005.jpg

3)《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方案就如何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完成一批高质量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含近零碳排放实践区)和低碳社区(含近零碳排放社区)提出了目标、申报要求、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
并创新性的列出了各类低碳示范创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建议,对零碳园区和零碳社区怎么评价,进行了方法学上的建议,特别具有参考价值,再一次为上海工作的细致点赞。明确了碳排放的领域主要来自建筑和产业、交通、市政路灯、碳汇,数据来源,计算方案都进行了明确,具有强参考性。

0006-附件3.png

4)《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2021年华为与德勤(中国)联合编写《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零碳智慧能源体系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愿景,也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该白皮书以未来能源规划的形式,明晰零碳智慧能 源体系的目标、蓝图、特征、核心能力和发展路径。

0007-华为.jpg

0008-华为.jpg

《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

00011-1.jpg

00011-2.jpg

00011-3.jpg

00011-4.jpg

00011-5.jpg

00011-6.jpg

00011-7.jpg

文献:2022年零碳园区实践白皮书》、《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零碳工厂评价规范》、《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 》